20世纪40年代,中国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中国人保家卫国的热情被战争的残酷逐渐削磨,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只剩下了悲痛与哀思。诗歌文学领域,鼓动激昂的诗歌创作逐渐转化成了“沉思的诗”,诗歌中的沉思元素逐渐增强。冯至是重要代表。
面对特殊时代的现实,冯至以自己的方式思考与抒写着生命与死亡。《十四行集》是冯至的代表作品,而创作《十四行集》的时期也被看为了冯至诗歌创作的关键时期。朱自清先生也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闻一多先生说我们的新诗好像尽是些青年,也得有一些中年才好。冯先生这一集大概可以算是中年了。”
诗歌的“中年”少了少年时期的浪漫主义气息,少了以往诗歌的跳脱与豪放,而多的是沉思。冯至的《十四行集》中: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感悟时代,体味精致的哲理。在“彗星出现、狂风乍起”的瞬间拥抱生命;在人生的树木脱落树叶和花朵之时,化作蜕化的蝉蛾。在狂风暴雨、暂住的人生中紧紧拥抱;从一无所有的远方里寻找所爱。在《十四行集》里,冯至带我们探索了片刻与永恒、孤独与关联、存在与虚无、生命与死亡等诸多的生命意蕴,蕴含着人生的哲学与美学。并熟练地运用十四行诗的欧洲诗体形式与中国古代诗的禅理思辨精神有机结合。
鲁迅曾赞誉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但在冯至的诗歌中,很少有着情感的直接抒发。反倒是沉思之后的诗歌表达往往隐晦而含蓄。或许也正是诗歌中的沉思意蕴使得冯至的诗歌情感平淡而真挚,理性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