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站作为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车流密集、人员流动频繁,安全管理涉及设备运行、人员操作、应急处置等多个维度,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筑牢收费站安全防线,需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员参与”的立体管理体系。
一、硬件防护:筑牢物理安全屏障
设施设备的稳定运行是安全的基础保障。收费亭需配备防撞护栏、防爆玻璃及紧急报警装置,夜间开启亭内应急照明与周边警示灯,形成物理防护与声光警示双重保障。消防器材需定期检查压力值与有效期,在配电房、机房等重点区域增设气体灭火系统,同时安装烟感报警器与温度传感器,实现火情早发现、早处置。
车道设备管理更需精细化:栏杆机需设置防砸车感应装置,避免因机械故障误伤车辆;ETC天线与车牌识别系统需每周校准,防止误识别导致的车道纠纷;收费岛边缘涂刷反光漆,配合减速带与震荡标线,引导车辆规范行驶。此外,恶劣天气前需对设备进行专项防护,如暴雨前检查排水系统、暴雪前备好融雪剂与除冰设备,将自然风险降到最低。
二、操作规范:堵住人为风险漏洞
人员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决定安全管理成效。收费员需严格执行“三查三对”制度:上岗前检查亭内设备是否正常,收费中核对车型、车号与缴费信息,下岗后核对票款与通行卡数量,避免因疏忽引发纠纷。现金管理实行“即时入柜、双人复核”,大额现金及时存入保险柜,交接时需全程录像,杜绝监守自盗风险。
特殊场景操作更需严守规程:遇超限车辆需引导至专用检测区,禁止直接放行;发现可疑人员或易燃易爆物品,立即启动“隔离-上报-疏散”流程;夜间收费时保持亭门反锁,开窗幅度不超过15厘米,防范抢劫等恶性事件。通过每月开展“操作失误案例复盘会”,用真实案例强化员工规范意识,让制度从“纸上条款”变为“行为自觉”。
三、应急处置:锻造快速响应能力
突发事件的处置速度决定安全事故的影响范围。需针对不同场景制定分级预案:车辆自燃事故实行“1分钟报警、3分钟灭火器扑救、5分钟联动消防”的处置流程;收费系统瘫痪时,立即开启人工复式收费模式,通过手持终端临时收费;群体性纠纷则由值班站长第一时间介入调解,避免矛盾升级。
定期演练是提升应急能力的关键。每季度开展“无脚本演练”,模拟抢劫、火灾、设备瘫痪等场景,检验员工“报警速度、疏散效率、设备切换”等实战能力。同时与高速交警、消防救援建立“15分钟联动圈”,共享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确保突发事件时“人员到位、物资到位、协作到位”。
四、意识培育:构建全员安全文化
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人的意识。通过“每日班前安全提醒、每周安全知识测试、每月安全标兵评选”,将安全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新员工需通过安全培训考核才能上岗,老员工每半年参加一次安全轮训,重点学习防诈骗、防袭击、交通安全等实用技能。
此外,设置“安全隐患随手拍”奖励机制,鼓励员工发现栏杆机异响、消防通道堵塞等细微问题,形成“人人都是安全员”的氛围。当安全成为团队的共同追求,每一个操作、每一次检查都会自带“防护滤镜”,让收费站真正成为交通网络中最可靠的安全节点。
安全是收费站运营的生命线,既需要硬核的设施保障,也需要软性的制度约束,更需要全员的主动守护。唯有将安全融入血脉、化为行动,才能让每一次抬杆放行都充满底气,让每一段通行之路都平安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