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站的岗亭不过几平方米,却装着往来车流的烟火气,也藏着运营服务的巧思。当朝阳刚漫过护栏,收费员的指尖已在键盘上轻跳——扫码支付的提示音落,栏杆升起的瞬间,一句“请慢走”随窗飘出,这是日复一日的开场,也是运营服务最实在的注脚。
运营从不是冰冷的流程。车流高峰时,岗亭外的“移动服务台”总及时出现:有司机忘带现金,收费员递上的移动支付指引卡早标好操作步骤;绿通车辆查验,手持终端扫码、拍照、上传,三分钟内完成核验,既守好了政策关卡,也没让运输生鲜的货车多等一秒。这些藏在效率里的用心,让“收费”成了“服务”的起点。
更暖的细节在缝隙里。暴雨天,岗亭递出的不仅是通行费票据,还有一把临时借来的伞;深夜遇故障车辆,收费员搬来的警示桩围起安全区,还不忘联系维修师傅;甚至有常客记得,哪个岗亭的姑娘总备着晕车药,哪个小伙能说流利的方言,帮外地司机指对了岔路口。运营的温度,原是把“过客”当“熟人”待。
这方小小的站点,早不是简单的收费节点。ETC车道的无感通行让通勤路少了停顿,货车专用道的称重系统与收费系统联动,避免了二次停靠;后台数据里,车流高峰时段的预判让增开窗口更精准,节假日的“潮汐车道”调度,让拥堵少了大半。运营的智慧,是让每辆车的通行都更顺,让每条路的连接都更活。
岗亭的灯亮至深夜,映着收费员整理的服务台账,也映着窗外渐稀的车灯。这里的运营,从不是“守着栏杆等钱来”,而是用方寸间的认真,把“过路费”换成了“过路暖”,把“收费站”变成了路上的“小驿站”——毕竟,让每段行程都顺畅,让每个路人都安心,本就是运营最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