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初中教学楼时,傍晚的风里带着凉意,我手里攥着的成绩单还留着指尖的温度。家长会带来的复杂情绪,像潮水一般在心里缓缓涌动。
走进教室,我一眼就找到了孩子的座位——第三排靠窗。桌角贴着她手写的“加油”便签,课本旁边还放着半块用旧的橡皮。班主任的话清晰传来:“这学期她数学进步很明显,不过英语单词记得还不够熟练,课堂上举手的次数倒是比以前多了。”原来,孩子在学校里有这么多我没留意到的变化。
科任老师分享的几个细节格外触动我:语文课后,她主动询问如何修改作文结尾;运动会上,她帮同学搬矿泉水,还替跑不动的同学完成了接力。这些小事,孩子回家从未提起。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们总是紧盯着分数的起伏,却忽略了她身上悄悄长出的责任感与主动性。
回家的路上,我反复回味老师那句“多听孩子说,少替孩子急”。过去我总是催她写作业、忙着报补习班,却很少问她是否觉得累,也未曾好好夸赞她解出难题时眼里闪烁的光芒。
推开家门,孩子有些忐忑地凑过来:“妈妈,老师说我什么了?”我走过去,轻轻摸了摸她的头:“老师夸你越来越懂事了。我们一起把英语单词记牢,好不好?”
这次家长会,不是一次对成绩的宣判,更像是一面镜子——既照见了孩子的成长,也映出了我作为家长的不足。原来,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催促,而是和孩子并肩,在理解与陪伴中,一步一步慢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