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一辆满载货物的货车缓缓驶入查验通道。“师傅,麻烦配合开箱查验,请问运输的是什么农产品?”工作人员微笑着递上查验记录仪,车主爽快地掀开篷布,然而,当逐层检查时,却发现车厢里是甘蔗,“师傅,您这甘蔗不在绿通免费目录里,按照规定,整辆车不能享受免费通行”。
师傅脸上的笑容瞬间收敛:“都是农产品,差别这么大?甘蔗是水果不行吗?”工作人员没有急着反驳,而是拿出打印好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指着其中的条目耐心解释:“您看,目录里明确没有甘蔗这一项品类,要是今天给您免了,对那些合规运输新鲜农产品的车主就不公平啦。”随后,又举例说明:“之前有位师傅拉了一车橙子,却在下层混装了柑橘罐头,最后也按规定收费了,都是为了守住政策的公平底线。”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大收费站每天都在上演。绿通政策本是为新鲜蔬菜、水果、活畜禽、鲜活水产品等民生必需物资开辟的“便民通道”,国家制定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就像一道清晰的“分界线”,既让合规车主享受政策红利,也为收费站检验工作提供了明确依据。但总有部分车主心存侥幸,试图用“混装”“伪装”“虚报”等手段钻空子——有的在新鲜蔬菜下垫着袋装土豆粉,有的把冷冻肉和鲜肉混装,还有的将未列入目录的坚果、蜜饯藏在车厢深处,以为能蒙混过关。
为了守住这道“分界线”,收费站的查验员们练就了一身“火眼金睛”。他们不仅要对照目录逐一核对品类,还要通过“看、摸、闻、查”四步法判断货物新鲜度:看外观是否鲜嫩无变质,摸手感是否湿润有弹性,闻气味是否清新无异味,查包装是否有加工痕迹。遇到多层装载的车辆,必须爬到车厢顶部逐层查验;面对密封严实的货物,会用抽检工具随机取样,确保没有“藏猫腻”。
“不是我们故意‘较真’,而是政策的公平需要每个人守护。”有车主说“就装了一点点非目录产品,通融一下”,有车主抱怨“检验太严耽误时间”,但我们要始终坚守原则:“目录是红线,不能有丝毫松动。今天松一尺,明天就有人敢越一丈,最后受损的是所有合规运输的车主,还有国家的民生保障政策。”每次遇到不理解的车主,都会拿出目录逐条讲解,结合违规案例说明危害,直到车主打消侥幸心理。
如今,随着查验技术的升级,不少收费站配备了快速检测设备、高清监控摄像头,让“暗箱操作”无处遁形。但技术再先进,也离不开查验员的认真负责——他们顶着烈日爬上滚烫的车厢,冒着严寒在寒风中核对货物,只为让绿通政策精准落地。而那些合规运输的车主,也越来越理解检验工作的重要性,主动配合开箱、掀篷布,甚至提前准备好货物清单,让查验流程更加高效。
绿通政策的“暖”,源于政策的公平公正;检验工作的“严”,正是为了守护这份温暖。目录之外不免费,不是冰冷的规定,而是对每一位合规车主的负责,对民生保障政策的敬畏。当查验员的认真遇上车主的理解,当严格的标准配上规范的沟通,绿通通道才能真正成为“惠民通道”,让新鲜的农产品快速运往千家万户,让政策的红利真正惠及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