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嘉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项目概况 | 职能机构 | 投资情况 | 组织架构 | | 新闻图片 | 新闻资讯 | 高投简讯 | 大事记 | 联系我们
最后的鄂温克
日期:2023/5/9    来源:邢台西收费站    发表人:牛灵晓    点击数:742

 偶然读到一篇关于鄂温克民族的文章,让我对这个陌生又充满神秘感的古老游牧民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翻开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时,一部恢宏的古老民族的画卷在大兴安岭森林深处徐徐展开……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人居无定所,以驯养驯鹿为生,逐驯鹿而迁徙,传统服饰以皮制为主,住在用树干搭建的“希楞柱”里,生活用品多用桦树皮自制而成,以部落形式——乌力楞为主,散居于额尔古纳河右岸、大兴安岭森林深处,信奉萨满教,实行风葬习俗。鄂温克人信仰万物有灵,他们敬畏自然,敬畏山神,敬畏生命。于鄂温克人而言,他们只是大自然的寄居者,大自然才是这片森林的主人。

 本书以一位90多岁高龄的鄂温克老人,以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这个民族的百年兴衰史,她,也是其所在部落的“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在这位老人以及所有鄂温克人的眼中,万物皆有灵,无论山川河流、动物草木,它们和人类一样,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并存于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

 神秘和浪漫是鄂温克人的外衣,善良则是他们的底色。萨满教,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宗教,在多个少数民族中盛行。黄昏下,篝火旁,伴随着萨满热情的舞蹈和深情的神歌,跳神可以治病,可以救人,可以消灾,它的奇效也曾震惊了日本侵略者。这个民族,在鄂温克人于希楞柱制造的风声中延续至今。鄂温克人打猎,从不赶尽杀绝,够一周的食物就停止狩猎;日常的木柴也都是捡拾的枯木断枝。本部落萨满妮浩,每救一个人就会失去一个孩子,但她从未因此放弃过任何一个人,包括一位偷驯鹿的汉人。为救人,她和丈夫鲁尼失去了三个可爱的孩子,小小的人儿被装在白布口袋里放在了山坡上,魂归山林。金得因母亲强迫他娶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女人,在结婚当晚上吊自杀。按照部落习俗,上吊死的人要连同那棵树和死者一起火葬,金得特意选择了一棵枯死的树。善良的小达西娶了已故金得的新婚妻子杰芙琳娜,在达西死后,杰芙琳娜也追随而去。鄂温克族的每个部落都有“靠老宝”,那是一个架在大树中间的小木屋,也是储藏室,任何落难的人都可以在里面自取需要的东西,包括食物和衣物。

 随着书中人物和故事的尘埃落定,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除了对书中人物的惋惜,更有对自然,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和信仰。这本书让我无比的震撼和着迷,古老的民族,朴实平和的语言,一个个饱满鲜活的生命从书中走来,见证了时代变迁、岁月沧桑的“我”,勇敢的拉吉达、多罗加,愚痴的安道尔和安草儿,命运悲惨的拉吉米和马伊堪,孤独的尼都萨满……

 书中的故事结束了,然而现实中的鄂温克民族也和书中的结尾一样仍然在艰难的挣扎。书中主人翁的原型名叫玛利亚·索,她于2022年8月20日,以101岁的高龄与世长辞。她曾是鄂温克民族的活化石,她的离世,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如今的鄂温克人留在森林保持原有生活方式的已是寥寥无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响应政府的号召,从山上搬到山下的安置点。驯鹿无法适应圈养,下山,意味着要将驯鹿放归森林,而没有了驯鹿的鄂温克人,也就失去了灵魂和寄托。一位坚守在森林中的原住民无奈的说,他们这一辈儿还会说鄂温克语,而他们的下一代只会说几句简单的鄂温克语,并大都选择定居在城市。由于鄂温克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而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古老的民族从历史中走来,历经岁月、天灾、战争、文革的洗礼,在新时代文明的冲击下渐渐势微……凡事有利有弊,亘古不变。民族融合,社会进步与发展,是历史前进的必然结果,但如果以一个民族的衰落甚至消亡为代价,未免太过于沉重。鄂温克民族将何去何从,值得重新审视与反思。如果,我们的后代以后再了解这个民族是在文字中,是在博物馆,那该多么的痛心和遗憾,那里亦不应该是他们的归宿……


上一篇:“梅西小碎步”的感悟
下一篇:娲皇宫的民俗文化
中电建冀交高速公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区翟营南大街52号(槐安路与翟营大街交口南行50米路西)   电话:0311-89161685
领导信箱    举报信箱    纪检举报   线索征集   网上信访  
工信部备案号:冀ICP备2023032038号-1    公安备案号:冀公网安备130108020025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