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记》记载:“女娲起于承匡之山,都于中皇之山,葬于风陵则此”,涉县中皇山腰的娲皇宫就是女娲建都立业之所。相传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制定婚姻,繁衍人类,创造笙簧,因此被称为人文始祖。女娲文化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娲皇宫是中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南北朝已有之,迄今约1400余年,娲皇宫千年来,屡遭焚毁,今日所见,多为明清建筑,北齐遗迹也仅剩石窟与摩崖刻经,其中北齐刻经有两处,共刻有经文十三万一千余字,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北齐摩崖石刻,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娲皇宫是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涉县更是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并挂牌成立了"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女娲祭典"更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娲祭典活动一般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三月十八结束。“上社”是女娲祭典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三月初一开始,当地村民自发组织队伍,全副武装,手举祭旗、长龙、雄狮,功德旗等各式祭旗,浩浩荡荡来到娲皇宫祭祀祈福,场面非常壮观。另外还有踩高跷,耍猴子,摆龙灯,跑旱船,骑竹马,上高台或者耍拳,吹奏等一些民俗表演,供大家观赏。
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便形成了物资交流中心,这几天,有摆地摊卖小百货的,有观光旅游的,有膜拜的,有卖特产的,如涉县“三珍”---花椒、柿子、核桃,这些特产非常受欢迎,人们从各地赶来,逐渐形成了一个集市。还有当地的特色小吃,例如:炸油条,摊煎饼,拉面,凉粉等,叫卖声不断,像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充满了烟火气息,更反映了物阜民丰,国泰民安的祥和景象,这便是民俗文化存在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