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天刚泛起鱼肚白,整理好工装,将反光背心的拉链拉到顶,站在收费亭前做了个深呼吸。每天上下班时穿梭在车道间的场景,早已刻进了肌肉记忆—每一次迈出脚步,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一、“小细节”里的“大安全”
收费员的工作看似重复,却藏着无数需要警惕的“细节雷区”。上下班时,车道上车辆川流不息,尤其是早高峰和节假日,货车、客车、私家车交织成“流动的河”。
这些年,她总结出一套“安全口诀”:上车前绕车一周查隐患,下车时先看后视镜再开门;穿车道时走指定通道,脚步稳、速度快,不与车辆抢行;遇到突发情况(如车辆故障、司乘争执),先保持冷静,第一时间联系班长或路政。“我们的安全,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司乘和同事负责。”
二、“老经验”与“新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收费站的设备越来越智能,但安全风险也在“升级”。比如ETC车道的车辆通行速度更快,有时司机没注意到收费员正在清理车道,容易发生碰撞;再比如夜间作业时,虽然有路灯和反光标识,但疲劳驾驶的司机可能反应滞后。
为此,收费站定期组织安全培训,从“如何正确使用反光背心”到“突发事故应急处理”,从“车辆盲区识别”到“智能设备操作规范”,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演练。张姐说:“现在每次上班前,班长都会提醒我们‘三查一注意’——查反光背心是否完好、查对讲机是否畅通、查随身物品是否带齐,注意观察车道实时情况。”
三、“安全弦”要时刻紧绷
有人觉得,收费员每天在固定区域工作,安全风险有限。但我不这么认为:“车道就像个‘动态战场’,每辆车都是‘移动的未知数’。”她曾见过刚入职的小同事,因为着急赶去收费亭,在车道上小跑时被一辆变道的轿车擦到衣角;也曾遇到过司机因缴费问题情绪激动,差点引发冲突。
“安全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必须做到’。”我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的手机里存着几十张安全培训的照片,有车道安全示意图、有事故现场警示图,还有她自己总结的“安全笔记”。她说:“这些都是血的教训换来的,我要时刻提醒自己,也提醒身边的人。”
夕阳西下,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脱下反光背心,仔细叠好放进柜子,转身时又看了眼车道——那里依然车来车往,每一个安全的细节,都在为这条“流动的动脉”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