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活着》这本书,像走进一场没有尽头的雨。福贵的人生从赌光家产开始,就不断被命运的冰雹砸中——父亲摔死在粪缸边,母亲病逝在求医路上,儿子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而亡,女儿难产死在手术台,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也接连离去。余华的文字像一把钝刀,不疾不徐地割过那些最痛的角落,没有刻意的哭嚎,却让每一次失去都沉得让人喘不过气。
可最打动人的,从不是苦难本身,而是福贵藏在苦难里的“不放弃”。他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打击击垮,反而学会了和生活讲和:用粗布衣裳裹住单薄的身子,在田地里跟着老牛慢慢耕作,把对亲人的思念都揉进“家珍做的菜最好吃”“有庆跑步最快”的念叨里。他的活着,不是轰轰烈烈的抗争,而是像田埂上的野草,被踩倒了,只要还有根,就会慢慢爬起来,迎着风继续生长。
合上书才明白,《活着》从不是要教我们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让我们看见:哪怕生活千疮百孔,“活着”本身就是最了不起的事。就像福贵最后和老牛相伴的黄昏,没有繁华,却有稳稳的踏实——那是历经沧桑后,生命留给每个人最珍贵的礼物。